处暑
处暑
作者 | 陈耀辉
长春的八月中旬,最明显的气候,是电闪雷鸣,是连日的大雨,是雷雨间隙里的和风丽日,是湛蓝天空之上洁白的云朵,是迤逦的街道两旁蓊蓊郁郁的杨柳构建起来的浓密的绿荫,是这样的图画里舒畅呼吸惬意漫步的人们。

仿佛天地的画师,对夏天这个主题恣意泼墨渲染之余,在秋意若有若无、欲来未来之际,他的神笔竟然悬停下来,山河的秋色欲染未染,大千里模糊了欢迎与伤别。
这就是处暑,万物需要慢下来,需要缓一缓。
因为大暑小暑角色太鲜明,就使得炎热三兄弟中的处暑,名气有点儿不怎么卓著,存在感很弱的样子。而寻根溯源,我们又会发现这个节气非夏非秋,是不可替代的。

“处,得几而止。”这是《说文解字》对“处”字的解释。这个象形文字所表述的场景,是一个人向后面倒退身体,挨到座椅,于是停了下来。
于是我们就可以拓展想象:大暑小暑仿佛夏天的劲旅,鼓角喧天,席卷大地,就在磅礴的势头达到极致的时候,在炎热与清凉的临界,仿佛找到座椅一般,停歇下来。是停歇,而非终止,也不是离场。
立秋节气在东北最显著的特征是早晚凉,午间热,昼夜温差大。因为还处在三伏天,每到正午,气温甚至不输给大暑小暑。而到了处暑节气,从理论上来说夏天的暑气才真正结束了。
这个时候,太阳黄经为150°,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暑,暑将退伏而潜处。” “处”是止息的意思,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,蒸腾的暑气至此而停顿,开始退伏潜藏,以待下一个周期。

民谚说,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“处暑热不来” “处暑无三日,新凉值万金”。到了这个节气,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℃以上,但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,气温下降越来越明显。在东北,夜里会感觉非常凉爽,甚至需要盖被子睡觉了。
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:一候鹰乃祭鸟,二候天地始肃,三候禾乃登。
在这个节气,空中的鹰隼开始大量捕捉鸟类,以补充身体能量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说:“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率熊、罴、狼、豹、虎为前驱,雕、鹖、鹰、鸢为旗帜。”由此可见,古人把熊、鹰这些猛兽猛禽作为战争的急先锋,“鹰乃祭鸟”就像一幅写意图画,眼神犀利的猛禽衔着猎物,烘托出天地间一种肃杀氛围,一个“祭”字更是让人感觉到恐怖和戾气。
后五日“天地始肃”,此语出自《礼记》:“命有司修法制,缮囹圄,具桎梏……戮有罪,严断刑。天地始肃,不可以赢。”这时天地肃杀之气渐起,古人也顺应天时选在这个时候处决犯人,谓之“秋决”,或“秋后问斩”。

再五日“禾乃登”,是指黍、稷、稻、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的意思,这对我们的先民来说,也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。我猜想,“五谷丰登”这个成语大概从“禾乃登”演化而来吧。这个时候,农民要把新收获的粮食,进献给天子,期许天下太平,风调雨顺。
和立秋一样,处暑过后并不是天气马上就凉爽起来,有时甚至会出现气温骤然回升的情况。民间就有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的说法。《清嘉录》的作者顾铁卿曾说:“土俗以处暑后,天气犹暄,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;谚云处暑十八盆,谓沐浴十八日也。”意思是处暑之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大汗淋漓之日,每天要用一盆水来洗澡。

“急雨消残暑,旷然天地秋。露萤矜熠熠,风叶送飕飕。凉簟惟添睡,明河不洗愁。流年又如此,随处怯登楼”。陆游的这首《急雨遽凉》五言律诗,所感触的正是这个节气。
虽然已到8月下旬,暴雨还是说来就来。吉林省的集安市今年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,造成了重大损失。防汛工作历来就有“七下八上”之说,这个时候万万不能松懈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风险防控理念,做到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访万一”。在灾害来临前,要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,果断转移群众,“宁听事前骂声,不听事后哭声。”
除了雨灾,风灾也要防范。“处暑谷渐黄,大风要提防”。突如其来的大风天气会造成作物倒伏,影响收成。

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,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这时,阳气催熟万物后逐渐退去,阴气开始弥漫,万物收成而祀,一派肃穆之景。这个期间天气变化多端,昼夜温差加大,往往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不适,容易引发感冒、肠胃炎等流行疾病,正所谓“多事之秋”。因此这个时候要格外注意养生保健,既要注意“秋燥”,也要防止着凉。
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此时秋意渐浓,也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,民间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。处暑之际会赶上“乞巧节”和“中元节”,一个是“情人节”,一个是“鬼节”。人们在歌颂美好爱情的时候也不忘祭奠先人。放河灯,是很多地方热衷的习俗。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,体现了我们先民的悲悯之心。这样一个比较低调的节气,却格外容易触发感慨。

正因为酷热,身体会格外地欢喜于那一丝丝沁心的凉意,正想着尽情享受吧却又杳然失去。这就是事物到了某个极限即将转换的“机”,它的物语是“珍惜”。
文章作者: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、副主席 陈耀辉
编辑:杨昭冰
头图制作:赵知辉